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> 正文

通过认知疗法解决戒毒人员郭某严重抑郁情绪的案例

发布日期:2022年05月06日     资料来源:西藏自治区司法厅      点击数:次    【字体:

打印分享到:

案例内容
【案例背景】

戒毒人员郭某,男,十年吸毒史。既往有椎间隙狭窄、高血压病史,自述患有冠心病,长期服用降压药。因腰伤致个人行动不便,日常活动需要人员搀扶。

戒毒人员郭某主诉:腰伤、高血压等病情给自己造成极大困扰,疼痛无法忍受,生活无法自理,感觉不到生活的意义。戒毒警察对自己很好,给予了足够的关心,心中充满感恩。家庭离异,与前妻仍有联系,寄希望于解除强戒后她还能照顾自己;母亲年龄大,哥哥瘫痪在床,自己现在的状况只能依靠自己,不能给家里增添负担。自己表示内心很纠结,很痛苦,担忧自己一旦瘫痪,那就一切都完了,家里没人能帮自己,想到在戒毒所里的时间还长,心里就更难受,出现睡眠障碍。

咨询师观察到郭某面色黯淡,手扶着腰部,经常一个人发呆,甚至不自觉地哭泣,经常唉声叹气,多次强调腰部疼痛难忍,多次表达担忧,怕自己成为家人的累赘。

【案例基本情况】

(一)鉴别诊断

为了能够正确诊断,经戒毒人员郭某同意,对其进行了以下几项心理测量,以确定心理问题的性质。

1.症状自评量表(SCL-9O)测验结果

 

因子指标

分值

因子指标

分值

躯体化

3.33

敌对

1.5

强迫症状

2.8

恐怖

2.0

人际关系敏感

1.56

偏执

1.0

抑郁

3.0

精神病性

2.4

焦虑

2.9

其他

3.86

 

2.焦虑自评量表(SAS)测量结果

总分:粗分54分,标准分68分。

3.抑郁自评量表(SDS)测验结果

总分:粗分58分,标准分73分。

4.分析与诊断

根据收集的临床资料和心理测验结果分析:戒毒人员郭某SDS标准分高出分界值20分;SAS标准分高出分界值18分;SCL-90有多项结果超出正常范围,其中躯体化、抑郁、焦虑、强迫因子分比较高。

咨询师根据判断“病与非病三原则”,综合分析上述资料,认为戒毒人员郭某主客观统一,知情意一致,个性稳定性也没有问题,有自知力和求治欲望,可以排除精神病。郭某心理矛盾冲突反映强烈,心理痛苦程度较高,社会功能也明显受损,患病时间较短。因此,可以诊断为抑郁情绪发作的严重心理问题。

(二)原因分析

长期腰伤致使内心充满担忧、焦虑情绪,对尚未发生的情况感到恐惧,伴随着自己治好腰伤预期的降低,再加上家庭中的困难,导致内心纠结、矛盾,自己无法认识自我、接纳自我。反复强调自己“无能为力”“一无是处”,内心充满无力感、无价值感,考虑问题不能从实际出发,且消极化,缺乏生活目标、未来规划,经常哭泣或者整日愁眉苦脸,说话明显减少,活动量也明显减少,说明郭某正处于抑郁情绪发作。

(三)咨询目标

在与郭某沟通后,共同商定如下咨询目标:

1.具体目标:帮助戒毒人员郭某改善情绪状态,睡眠状况,使之向良性方向发展,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。

2.长期目标:帮助戒毒人员郭某摒弃不合理信念,学习、接受和应用更加现实、合理的信念,拥有较为理性的思维方式。

(四)咨询过程

1.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(1—3次咨询)

咨询师通过引发式提问进行摄入性谈话,收集信息资料,形成初步诊断。与郭某建立咨询关系,确定咨询目标。通过运用开放式提问、共情式倾听、反馈性陈述接纳来访者的问题和情绪反应,并给予他积极的反馈。尽可能为他创设安全温馨环境,给予其充分宣泄情绪的空间,尊重其表达情感的需求。辅导其每天临睡前进行简单易行的自我放松训练。即让他在一套已经编排好的一些语言指令和轻松音乐的暗示下,全身肌肉依次放松,学会自我放松,逐步解决睡眠障碍。

2.认知领悟与修通阶段(4—7次咨询)

在这一阶段,主要帮助郭某对造成抑郁情绪的不合理信念进行矫治,努力使其发展新的认知替代原有认知,引导他将新的认知模式应用到新的生活情境中去,从而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。咨询师注意到,郭某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总是“受制于腰伤,我的人生完了”“我只能是家人的负累”,很少想象经过努力之后,自己成功的可能性,久而久之,缺少正向强化,越发感觉自己“一无是处”,形成了糟糕至极、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。针对上述情况,具体采取一下措施。

(1)梳理合理认知。戒毒人员郭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伤病是陈旧性的,按时服药治疗。对戒毒现状也能正确认知,积极融入大队各项活动,同戒关系良好。意识到对母亲的赡养责任,保有社会良知。

(2)厘清不合理认知。伤病会导致瘫痪,人生从此就毁了,自己也会成为家庭的负累,受限于强制隔离戒毒,自己除了自怨自艾,别的什么也做不了。

(3)运用认知技术进行不合理信念替换。

 

A

B

C

自我

咨询师

腰伤

糟糕至极

苦闷、忧心

自怨自艾

无条件接纳

接纳自我

乐观、向上

积极康复

积极关注

 

运用ABC认知疗法列出清单,对同一诱发事件产生的认知、情绪、行为,从自我方面进行对比思考,引导其通过实践了解、熟悉ABC认知疗法的操作方法,对积极性结果不断反思强化。

(4)咨询师建议。一是注重正向强化,当感到沮丧时,学会与自己的消极情绪进行理性质辩,遇事多看事物积极方面。二是积极自我暗示,将常用语“我无能为力”替换为“我可以尝试”“我能做到”等,通过心理暗示重建自信。三是防止挫折泛化。正确看待自己的伤病,不能因为一处缺陷而否定自我。

3.结束与巩固阶段(8—10次咨询)

经过前2个阶段的咨询访谈,郭某的负性不合理信念逐渐淡化,也渐渐开始学会寻找新的合理信念,从而调整认知,但郭某对于能否主动正确运用ABC认知技术仍心存疑虑。为了巩固其认知功能、情绪调适方面的进步,本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鼓励强化等方式,促进郭某以未来目标为行为导向,自主应用ABC认知疗法认知生活事件,逐渐形成完善的自我意识,将正向认知逐步内化为深层次意义上的自我成长。

(五)效果评估

1.抑郁自评量表(SDS)测验结果:

总分:粗分42分,标准分52分,标准分下降到正常水平。

2.焦虑自评量表(SAS)测量结果:

总分:粗分43分,标准分53分,标准分下降到正常水平。

3.症状自评量表(SCL-90)测量结果:戒毒人员郭某在各项因子的得分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。原来高分的焦虑、抑郁、强迫降低为1.5、1.69、2.1,症状得到明显改善,躯体化得分2.25,仍为阳性项目,效果不明显。

 

因子指标

分值

因子指标

分值

躯体化

2.25

敌对

1.67

强迫症状

2.1

恐怖

1.43

人际关系敏感

1.67

偏执

1.17

抑郁

1.69

精神病性

1.6

焦虑

1.5

其他

2.71

 

通过咨询,戒毒人员郭某采用认知疗法形成正确的信念和认知评价,失眠症状得到改善,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好转。郭某也能够主动自我探索,学习应用ABC认知技术分析不合理认知并积极调适,促进了他的自我成长。通过回访了解到,戒毒人员郭某在医生及康复训练师的指导下积极训练,树立了新的生活目标,体现了良好的矫治效果。

【案例思考】

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是一项时间跨度长、任务难度大、情况较复杂的工作,本案例中郭某最终的戒毒矫治效果较好,主要在于通过心理咨询,以认知疗法引导戒毒人员郭某解决情绪困扰、建立正确认知、促进自我成长。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:

一是发挥心理矫治功能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作用。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,需要心理咨询师发挥能动性,主动加强对戒毒人员中情绪问题的关注与干预。解决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,切实维护心理健康安全,对于场所整体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。

二是需更关注患病戒毒人员的心理状况。随着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深入开展,戒毒人员中存在高血压、肝炎、头痛等不同病症者约占40%,长期的疾病困扰极易导致戒毒人员心态不稳定,进而产生一系列情绪、行为问题。在戒治工作中,警察要更加积极地关注此类戒毒人员,“早发现、早干预”,做好他们的心理矫治工作,保证其心理健康,促进其生理与心理康复。

三是心理矫治方法认知疗法的借鉴与应用。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心理咨询对象多为具有特殊成长史、认知结构存在不合理信念的特殊群体。认知疗法的介入,能够转变戒毒人员的错误认知与观念,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,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。


上一条:在戒毒人员中开办养老护理技能培训班的教育案例

下一条:戒毒管理局组织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培训